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怎么回事
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(TTP)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系统急症,由微血管内血小板异常聚集导致血小板减少、溶血性贫血及多器官功能障碍。核心机制涉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(ADAMTS13)活性缺乏或自身抗体抑制。治疗需紧急血浆置换联合免疫抑制。

1. 遗传因素
约5%-10%的TTP患者存在ADAMTS13基因突变,导致酶活性先天性缺乏,称为先天性TTP。这类患者常在儿童期发病,需定期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酶活性。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,家族成员应进行筛查。
2. 环境诱发
药物(噻氯匹定、氯吡格雷)、妊娠、感染等可诱发获得性TTP。这些因素刺激产生ADAMTS13自身抗体,使酶活性下降至10%以下。接触相关药物后2周内突发瘀斑、头痛需立即就医,停药后仍需持续监测。
3. 病理机制

微血管内血小板异常聚集形成血栓,机械性破坏红细胞导致溶血。典型表现为血小板计数<20×10⁹/L、血红蛋白骤降、乳酸脱氢酶升高。外周血涂片可见破碎红细胞,ADAMTS13活性检测确诊。
4. 治疗方案
血浆置换为首选,每日置换1.5倍血浆体积,持续至血小板>150×10⁹/L且神经系统症状消失。利妥昔单抗可清除B细胞减少抗体产生,剂量375mg/m²每周1次。难治性病例可使用卡普赛珠单抗抑制血小板聚集。
5. 支持治疗
血小板输注仅用于危及生命的出血。高血压患者需控制血压在130/80mmHg以下。泼尼松1mg/kg/d辅助抑制免疫反应,血红蛋白<70g/L时输注洗涤红细胞。

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死率超过90%未经治疗,及时血浆置换可降至10%-20%。出院后需每月监测ADAMTS13活性,复发患者考虑脾切除术。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,疫苗接种需在病情稳定6个月后进行。
上一篇: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么办
下一篇:双肾囊肿是什么病,严重吗
-
2025-05-03 16:06:27
-
2025-05-03 18:37:17
-
2025-05-03 20:20:50
-
2025-05-03 20:35:41
-
2025-05-04 06:28:22
-
2025-05-04 06:39:37
-
2025-05-04 07:03:29
-
2025-05-04 07:21:29
Copyright © 2025 www.fsxoyo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